
2023年發表于《Journal of Catalysis》的論文《Continuous reductive amination to synthesize primary amines with high selectivity in flow》,圍繞高選擇性合成伯胺的連續還原胺化反應展開研究,以苯甲醛為模型底物,系統探究了反應體系的構建、影響因素及動力學機制。研究中用于輸送物料的柱塞泵,由歐世盛提供。


化學試劑
實驗中用到多種試劑,其中底物涵蓋苯甲醛、jiajiben甲醛、糠醛等芳香 / 脂肪醛酮及生物質衍生物;溶劑選用甲醇、乙醇等氨溶解度良好的有機溶劑,其中氨的乙醇、異丙醇和正丙醇溶液在實驗室中自行配制。催化劑包括非貴金屬催化劑Ni/Al2O3、Ni/SiO2,以及貴金屬催化劑 Ru/C,均在實驗室中制備。鎳基催化劑粒徑為 350-450μm。
實驗裝置及反應流程
實驗裝置:實驗核心裝置為微填充床反應器,搭配攪拌加熱、混合、物料輸送、T型微混合器、流速控制、溫度控制(水浴)、背壓調節等模塊,形成連續流反應體系。其中,物料輸送環節采用了歐世盛公司的柱塞泵,用于將反應物輸送至填充床反應器。
反應流程:底物、氨溶液和甲醇按比例混合后在30℃下以 300 rpm 的攪拌速度加熱 1小時生成亞胺。反應器經氮氣吹掃并通入氫氣至設定壓力,達到反應溫度后將反應物輸送入系統,至少經過三倍液體停留時間后,填充層平臺達到穩態后收集樣品,實驗結束后置換殘留物并保存催化劑。液體停留時間通過反應器參數(內徑、長度)、床層孔隙率、持液量及流速計算,確保反應條件的精準控制。
分析方法
利用配備 FID 檢測器和 RTX-5 毛細管柱的島津氣相色譜儀GC-2014分析產物,確定了甲醇、苯甲醛、芐胺等物質的保留時間及色譜檢測參數。通過公式計算底物轉化率與產物選擇性,為反應效果的量化分析提供依據。
催化劑篩選
在還原胺化過程中,催化劑對產物分布影響顯著。以往研究評估了多種金屬催化劑(如鉑、鈀、銠、釕、鎳、鈷、鐵、銅等)的性能,發現鎳和釕催化劑通常能獲得高收率的伯胺。除催化劑外,載體對金屬分散度和顆粒內擴散有重要影響,進而影響轉化率和選擇性。
該實驗評估了釕 / 碳、鎳 / 氧化鋁和鎳 / 二氧化硅催化劑 / 載體組合對苯甲醛還原胺化的性能。Ru/C 催化劑活性不足,易生成二芐亞胺;Ni/Al2O3對副產物二芐亞胺選擇性較高;Ni/SiO2表現優,可在相同條件下將二芐亞胺含量降至 0.3%,芐胺選擇性達 99%,且能有效抑制苯甲醇、二芐胺等副產物生成。因此后續研究采用鎳/二氧化硅催化劑。
反應影響因素
溶劑:選擇四種氨溶解度良好的有機溶劑進行研究。研究發現,甲醇作溶劑時芐胺選擇性高(95.6%),而在其他溶劑中檢測到更多的苯甲醇和二芐胺,正丙醇則易產生多種未知副產物,考慮到反應效率、成本及回收難易度,最終選定甲醇為最合適溶劑。
溫度與氨醛比:較高的溫度、較低的氨與苯甲醛摩爾比有利于提升芐胺選擇性。實驗在 40℃至 80℃的溫度范圍內進行,同時探究了氨醛比在 2 至 8.6(操作條件下的高氨醛比)范圍內的影響。實驗發現,在較低摩爾比(4:1)下,溫度從 40℃升至 80℃時,芐胺選擇性從 82.5% 迅速升至 99% 并保持穩定,而二芐亞胺則從 16.6% 逐漸降至 0.1%??紤]到回收成本,后續實驗選擇氨與苯甲醛的摩爾比為 4:1。
壓力:采用了 0.5 MPa 至 2.5 MPa 的五個壓力梯度。實驗發現,壓力對反應的影響不顯著。在 0.5 MPa 下檢測到 1.6% 的未鑒定物質,當反應壓力高于 1.0 MPa 時,芐胺的選擇性保持在 99%,表明壓力不再是該反應的限制因素。因此,確定實驗壓力為 1 MPa。
底物濃度:底物采用了五種不同的質量濃度。隨著濃度增加,芐胺的選擇性從 92.3% 升至 99%,同時苯甲醇的選擇性從 6.3% 降至 0.3%。由此可知,較高的氨和苯甲醛濃度有利于芐亞胺的生成。考慮到亞胺在較高濃度下易結晶堵塞管道,該反應體系選擇 10 wt% 的質量濃度。
催化劑穩定性
在 200 小時連續還原胺化過程中,轉化率保持 100%,選擇性維持 99%,表明催化劑穩定性良好。結果表明,2 克鎳 / 二氧化硅催化劑在 200 小時連續還原胺化過程中可將約 190 克苯甲醛轉化為產物。催化劑失活后,通過氨溶液(2 M 甲醇溶液)清洗可恢復活性,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與再生性。經過三次氨清洗和 40 小時連續反應后,催化劑活性仍可恢復。
動力學研究
準確的反應動力學對于工藝優化和催化劑改進至關重要。在測量動力學參數之前,通過實驗和計算確認傳質限制可忽略不計。當液體表觀流速高于 7 cm/min 時,外擴散影響被消除,因此動力學研究在液體表觀流速高于 7 cm/min 的條件下進行。苯甲醛、氫氣和氨的魏茨模數(分別為 0.68、0.30 和 0.36)表明顆粒內擴散也可忽略不計。
通過改變液體流速制備不同停留時間的樣品,研究發現苯甲醛還原胺化存在獨特反應路徑:亞胺先轉化為二芐亞胺,隨后二芐亞胺轉化為芐胺,且這兩個反應是連續而非同時進行的?;趯嶒灲Y果和以往研究,提出了苯甲醛還原胺化的反應路徑,明確了亞胺到二芐亞胺再到芐胺的連續轉化過程,并確定了相應的反應速率常數(k?和k?)。
實驗觀察到反應速率與壓力無關,確定氫氣的動力學級數為零級,而其他反應物的動力學級數仍按常規視為一級。確定不同溫度下的反應速率常數、活化能與指前因子,決速步驟隨氨濃度變化。
底物適用性
實驗發現,該反應體系對芳香醛(jiajiben甲醛等)、脂肪醛(己醛等)、生物質衍生物糠醛適配性高,伯胺收率達 90%-99%;環己酮在 12 當量氨作用下可高效轉化為對應伯胺,但苯乙酮反應難度極大,即使延長預處理時間并提高氨的摩爾比,最終產物中仍有大量醇類,僅獲 75% 目標胺,這一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該研究構建了以Ni/SiO2為催化劑、微填充床反應器為核心的連續還原胺化體系。以苯甲醛為模板底物,與氨和氫氣反應順利轉化為芐胺。結果表明,在 70℃、底物質量濃度 10 wt%、壓力 1.0 MPa、氨與苯甲醛摩爾比 4:1、停留時間 3.5 min 的條件下,使用鎳 / 二氧化硅催化劑可獲得 99% 的芐胺收率。
此外,建立了該過程的動力學模型,并確定了相應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,闡明了決速步驟在不同氨添加量下可發生轉換,這也解釋了氨在還原胺化中的重要作用。
該體系對多數醛、酮及生物質衍生物具有良好的適用性,多種底物(包括芳香醛、脂肪醛、酮以及生物質衍生物糠醛)在該體系中均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收率(90% 以上)。與釜式反應器相比,該連續流體系可在更溫和的條件下穩定運行,對還原胺化過程表現出顯著的效率優勢。
該研究選用了非貴金屬Ni/SiO2替代傳統貴金屬催化劑,降低了工業應用成本,且催化性能更優。工藝層面,實現了連續流還原胺化的工藝參數優化,在低氨添加量、短反應時間下獲得高收率,解決了傳統釜式反應器返混、傳質差等問題。建立了苯甲醛還原胺化的動力學模型,明確了反應路徑與決速步驟的調控規律,為同類反應的工藝設計提供理論支撐。
此外,該體系對于對生物質衍生物糠醛的高效轉化,契合綠色化工發展趨勢,其連續流工藝亦具備規?;I應用潛力。
Fig. 1:還原胺化過程的實驗裝置和反應機理

Fig. 2:不同催化劑下苯甲醛連續還原胺化的轉化率和選擇性

Fig. 3:反應溫度(a)和氨與苯甲醛摩爾比(b)的影響

Fig. 6:基于Ni/SiO2的苯甲醛還原胺化穩定性測試

Fig. 7:不同停留時間下苯甲醛還原胺化的產物組成

Table 1:不同溶劑中苯甲醛連續還原胺化的轉化率和選擇性

Table 2:苯甲醛還原胺化的動力學參數

Table 3:不同羰基化合物的還原胺化及性能比較

參考文獻
DOI:10. 1016/j.jcat.20 23.02.017